8月19日—20日,由新華社河南分社黨組成員、常務副總編劉雅鳴帶領的《中國觀察》欄目攝制組一行4人來我村采訪拍攝,探詢“20余年來這個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村莊為什么一直能夠紅紅火火”。
攝制組19日上午到南街村后,首先對班長進行了采訪。采訪在綠草如茵的黨委大院進行。“南街村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來參觀?南街村與其它農村相比有什么不同?”采訪一開始便這樣問。班長對此回答道:“社會各階層的人來南街村參觀,我認為主要有三點:一是當全國各地都把毛主席像推倒,對毛主席的過與功三七開,并且只講三分過、不講七分功時,南街村又高高地豎起了毛主席像,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人、教育人;二是當全國各地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、搞個人發家致富時,南街村又把承包出去的土地收回來,發展集體經濟,走共同富裕道路;三是當社會上都認為共產主義是渺茫的、國際共運處于低潮時,南街村明確地提出了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的奮斗目標。南街村堅持這三點做法,在社會上被認為是‘特立獨行’,因此有很多人前來參觀,想看看南街村到底是怎樣的。南街村與一般農村相比,最大的不同就是發展集體經濟,實現了廣大村民的共同富裕。而其它一般農村沒有集體經濟,環境臟亂差,基層黨組織沒有凝聚力、號召力和戰斗力,是一盤散沙,實現不了共同富裕;與全國先進的農村相比,南街村的經濟總量沒有他們好。但發展是永恒的問題,我們有決心和信心學習他們、趕超他們。”“對于南街村的發展,社會上有不同的看法,南街村是怎么看待社會質疑的?”對于這一問題,班長說:“對于社會上的質疑,我們剛開始確實有想法,因為它動搖了部分南街人的信念。但是回顧南街村這2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,有質疑甚至是反對,不見得就是壞事,只要南街人能夠正確對待。對照他們的質疑或反對,我們進行反思,如果是事實,我們就改正;如果不是事實,我們就預防,抱著‘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’的態度,‘懲前毖后,治病救人’,這對我們的事業只有好處。因為我們的發展是結合南街村實際的。南街村的實際就是民意。群眾愿意走共同富裕這條路,就會大力支持黨組織,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阻力,都會幫助、支持黨組織克服困難、共渡難關。”對于“南街村的黨員領導干部每月拿250元的工資,有沒有不平衡的心態?南街村的黨員與其它地方的黨員有什么不同”這一問題,班長回答說:“南街村的黨員領導干部每月拿250元的工資,實質上是用‘二百五’的精神對大家進行教育,鼓勵大家作南街事業的‘傻子’。今年的‘七一’,我們南街村的全體黨員在東方紅廣場集體宣讀了《南街村共產黨員誓言》。因為是南街村的黨員,所以就應該與其它地方的黨員有所不同。其它地方的黨員可以個人先富,但南街村的黨員不能。‘共產黨員’這個稱號就意味著吃虧、奉獻、犧牲,作為南街村的共產黨員,就要圍繞這個稱號去實踐自己的諾言。”班長還系統地回答了“南街村是怎樣收回承包的土地、一步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?”“南街村如今的福利分配制度是怎樣形成的?外來職工的福利分配怎樣?”“南街村的未來發展目標是什么?”等諸多問題。
攝制組還到班長辦公室進行了采訪拍攝。看著室內琳瑯滿目的書籍,攝制組詢問班長經常看什么書,班長拿起其中的一本雜志說:“經常看人民日報社出版的《網絡輿情》,它主要是反映社會情況的。”攝制組又問:“那么你最愛看的是什么書?”班長說:“當然是《毛澤東選集》啦。因為南街村發展的是集體經濟,發展集體經濟就需要用集體主義精神作支撐。多看毛主席的書,能夠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和共產主義信念。”
在南街村期間,攝制組還深入膠印公司、濕面廠、衛生院、村民家中、超市等進行采訪拍攝,并采訪了來自山東萊蕪的游客。聽著村民們暢談“作為一個南街人,我們感到幸福、沒壓力,只有一心干好工作”的感受,聽著游客們給予“南街村生活好、環境好、治安好,就像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一樣”的評價,攝制組成員無不點頭贊同。
據悉,此次采訪拍攝的內容,將制成10分鐘的電視專題片,在《中國觀察》欄目對國外播放。
|